1968年自Levin和Bang發現并建立鱟試驗方法以來,就逐漸得到臨床及藥檢部門的重視和研究。尤其是在臨床檢驗方面的應用更是飛速發展。在鱟試驗法建立的初期,Levin就使用該法用于測定病人血漿中的內毒素,之后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鱟試驗方法的研究也逐漸完善,從最初的定性凝膠法逐漸向靈敏度更高的微量定量方面發展,因此使血液中內毒素測定變得更加快速、準確,更加適用于臨床各種內毒素感染癥狀的診斷。
目前,在日本國內,以合成基質法為中心的血漿中的內毒素含量測定研究進行得比較深入,而且也是近年來文獻報道最多的,據說在此領域日本的研究工作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加之測定儀器以及專用TAL試劑不斷完善,使測定方法方面也越來越方便簡單。同時用于血漿內毒素測定試劑在日本已形成商品化,并獲得厚生省批準。
我國在70年代開始就已經使用TAL試劑檢測病人血漿中的內毒素研究,但由于檢測方法及TAL試劑的開發緩慢,目前在臨床上的應用還很少,同國外間差距還很大。下面就血漿中內毒素測定等方面內容作一簡要介紹,同時希望國內能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盡快趕上國際發展水平,以提高我們內毒素研究和檢測水準。
國外常用測定方法
作為機體中細菌內毒素測定,除了腎上腺素皮膚試驗外,還主要有發育雞卵試驗,Pertusis treated mouse test platelet agglutination rat Lethalitytest等的bioassay方法,然而這些方法普通檢出靈敏度低,特異性差,實用性不大。自鱟試驗法建立以來,由于檢出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簡便實用,是目前普遍采 用的一種分析手段。作為血液,由于成分組成比較復雜,同時含有許多干擾鱟試驗反應的物質(如各種蛋白酶抑制劑,內毒素結合蛋白等),因此分離這些干擾物質即血液前處理工作是極為重要的。目前除去血液中的干擾因子(inhibiter) 的前處理方法主要有:血清稀釋法,pH變動法,氯仿提取法、PCA法等。而用于檢測人體中內毒素測定法主要為鱟試驗法中的凝膠法,比濁比色法、免疫測定等方法。其測定原理如下所示:
隨著分析手段的不斷進步,目前定性的凝膠法已很少使用,相比微量定量的動態濁度法(kinetic turbimetric Assay)終點比色法以及動態比色法的使用率逐年上升。尤其在日本臨床普遍采用動態比色法的分析手段,而且已逐漸發展到全血的微量定量。